道家老祖陈抟《观空篇》:句句天机,道尽“空”的五重境界!

道家老祖陈抟《观空篇》:句句天机,道尽“空”的五重境界!

陈抟,字图南,号扶摇子,北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和养生家。

他融汇儒、释、道三家思想,创立了“先天易学”,并以服食辟谷、玄默修养为主,追求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升华。

《观空篇》正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对“空”的层层解析,探讨了从“顽空”到“真空”再到“不空”的五种境界。

#01

欲究空之无空,

莫若神之与慧,

斯太空之蹊也。

释义:要真正理解“空”与“无空”的奥秘,不能仅靠表面的思考,而需要借助灵性与智慧,这才是通向宇宙真理的正确途径。

想搞明白“空”是什么?光靠脑子想是不够的,越想越迷糊。

老子说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有些东西,语言和逻辑根本说不清。

这时,就需要我们换一种方式,不是用头脑去“计算”,而是用“神”与“慧”去感受。

就像禅宗说的“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”,真正的领悟,往往在一瞬间,不在逻辑推理中。

现代人总喜欢用科学解释一切,但科学也有边界。宇宙的奥秘,哪是几个公式就能说清的?

庄子说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,面对无限,我们得承认自己的渺小。

真正的智慧,不是拼命往外求,而是往内观。

所以,别纠结于“空”是什么,放下执着,才能看见真相。

正如六祖慧能说的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,心空了,世界也就空了。

这才是真正的“太空之蹊”。

#02

其一曰顽空:

虚而不化,滞而不通,阴沉胚浑,

清气埋藏而不发,阳虚质朴而不止,

其为至愚者也。

这句话说的是“顽空”,一种固执、死板的状态。

就像一潭死水,看似平静,实则毫无生机。

虚而不化,滞而不通,形容的是那些思想僵化、不愿改变的人。

他们像被埋在地下的清气,无法散发出来,也无法吸收新的能量。

阳虚质朴而不止,指的是他们虽然看似简单纯粹,但缺乏活力和创造力,最终沦为愚昧。

古人云: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。”

意思是,只有不断流动的水才不会腐臭,只有经常转动的门轴才不会生锈。

人也是如此。思想若不流动,就会停滞不前;心灵若不开放,就会变得愚钝。

那些沉浸在“顽空”中的人,看似安稳,实则是在自我封闭中慢慢腐朽。

#03

其二曰性空:

虚而不受,静而能清,

惟任乎离中之虚,而不知坎中之满,

离其至妙,守于孤阴,终为杳冥之鬼,

是为断见者也。

释义:性空的状态看似空虚,实则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澈。然而,如果只追求空虚,而忽视了事物因缘和合的本质,就会陷入片面的断见之中。

古人云: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。”一味追求虚无,只会让人失去生命的活力,陷入无尽的黑暗。

这种断见,看似高深,实则是一种自我麻痹。

它让人误以为摆脱了世俗的束缚,实则陷入了更深的困境。

真正的智慧,不在于极端的虚无,而在于平衡。阴阳相济,虚实相生,才是生命的真谛。

#04

其三曰法空:

动而不挠,静而能生,

魂然勿用于潜龙,乾位初通于玄谷,

在乎无色无形之中。

无事也,无为也,合于天道焉。

是为得道之初者也。

“法空”这一概念源自佛教哲学,强调万法皆空,世间一切现象并无独立存在的实体,而是因缘和合的结果。

听起来似乎玄之又玄,但其实它讲的就是一种“动而不挠,静而能生”的境界。

动的时候,不被外物干扰;静的时候,又能孕育生机。

这种状态,就像《易经》里说的“潜龙勿用”,在低调中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。

而“乾位初通于玄谷”,则是说在最深幽的地方,反而能触达最高的智慧。

说白了,法空就是一种“无为而治”的智慧。

老子说:“无为而无不为。”

你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,只要顺应天道,事情自然会水到渠成。

这种境界,不是不做事,而是不瞎折腾。

而是懂得在合适的时候放手,让事情自然发展。

#05

其四曰真空:

知色不色,知空不空,于是真空一变而生真道,

真道一变而生真神,真神一变而物无不备矣。

是为神仙者也。

真空,不是简单的“空无一物”,而是“知色不色,知空不空”。

即,看透表象,又不被表象迷惑;明白“空”的本质,却不执着于“空”。

老子说: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”真正的“空”,反而能包容一切。

真空一变,生出“真道”。

真道是规律,是法则,是宇宙运行的底层逻辑。

它不是人为设定的规则,而是自然的本然状态。

庄子说:“道通为一。”真道就是那个“一”,是一切变化的根源。

真道再变,生出“真神”。

这里的“神”,不是迷信中的神灵,而是万物背后的灵性与智慧。

真神一变,万物皆备。

就是当你真正理解了“真空”和“真道”,你就与宇宙合一了。

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,而是主动的创造者。

你与万物同频共振,无所不备,无所不能。

这就是修行的终极境界——神仙。不是飞天遁地,而是心与道合,神与物游。

古人云:“天人合一。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
修行的目的,不是追求外在的神通,而是内在的觉悟。

当你真正理解了“真空”,你就找到了通往“真道”和“真神”的钥匙。

所以,别再执着于表象,也别再被“空”的概念束缚。

真正的修行,是打破一切界限,回归本然。

真空不空,真道无形,真神无相。这才是大智慧,这才是真境界。

#06

其五曰不空:

天者高且清矣,而有日月星辰焉;

地者静且宁也,而有山川草木焉;

人者虚且无也,而为仙焉。

三者出虚而后成者也。

释义:天虽高远清透,却因日月星辰而璀璨;地虽宁静无声,却因山川草木而生机勃勃;人虽看似虚无,却因“虚”而能成仙,超脱凡尘。

这里的“虚”,不是空洞,而是包容。

老子说:“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”

车轮中间是空的,才能转动;房子中间是空的,才能住人。

人也是如此,心若太满,装不下新东西;心若虚怀,才能容纳万物,才能成长。

古人讲“虚怀若谷”,心像山谷一样空旷,才能听见风声、水声、鸟鸣声,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动。

虚,是一种境界,一种智慧。

它让我们放下执念,看清本质;它让我们接纳无常,拥抱变化。

所以,别怕“虚”。虚,是生命的起点,也是生命的升华。

虚而不空,才是真正的丰盈。

相关推荐

PP助手安装软件失败怎么办?
365bet备用

PP助手安装软件失败怎么办?

📅 09-01 👁️ 8106
揭秘425!掌握竖式计算,告别数学难题,轻松提升数学能力!
b站直播怎么全屏,哔哩哔哩不能全屏播放怎么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