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
地下长安:考古还原的盛世图景
《盛世长安》最震撼之处,在于用考古实证“复活”了那些仅存于史书的地名。
例如,书中通过发掘报告揭示:
●今日西安西北郊的“汉城湖”,实为汉长安城护城河遗迹;
●未央宫前殿遗址上那座不起眼的土台,曾是刘邦“威加海内”的象征;
●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含元殿夯土基址,当年可俯瞰整座城市,是唐太宗接见各国使臣的“天下中枢”。
刘庆柱特别考证了长安城门的演变:汉代的“一门三道”如何发展为唐代的“一门五道”,并成为元明清北京天安门的蓝本。
这些细节印证了中华文明的“创新性”——都城规制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在传承中不断演进。
书中还收录了乾陵蕃臣石像、景教碑等珍贵文物照片,它们无声诉说着长安作为“世界之都”的包容:祆教寺庙与佛塔比邻而居,波斯商队与日本遣唐使同住一坊。
长安的每一寸土地,都叠压着多民族文明交流的密码。
03
长安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:中华文明的时空对话
时空流转,长安之名虽在明代被“西安”取代,但其精神血脉从未断绝。
《盛世长安》通过对比考古地层与文献记载,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:长安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是文化符号。
例如:
●汉唐宫城“择中建殿”的布局思想,被元明清北京城继承;
●未央宫“沧池”、唐长安“曲江池”等水域景观,演化为今日北京的“中南海”;
●甚至西安城墙的修复,也延续了唐代夯土包砖的工艺传统。
书中还破解了一些历史误解。
比如,人们常将“八水绕长安”浪漫化,但考古证实,汉代长安的水系多为人工开凿,旨在解决漕运与防御问题;
而“丝绸之路起点”并非抽象概念,其具体坐标正是汉长安城的横门遗址——2014年,这里与汉函谷关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。
汉唐时期的“长安”之名虽已消失,但它从未真正离开,只是以新的形态活在当下。
04
重访长安:一场文明寻根之旅
对于现代人而言,《盛世长安》更像一把钥匙。它引导读者跳出“景点打卡”的浅层旅游,去触摸城市肌理中隐藏的历史基因。
当你漫步西安城墙,不妨想象脚下正是唐长安皇城的朱雀大街;
路过回民街的波斯风格建筑,可遥想当年西市胡商云集的盛况;
甚至一碗羊肉泡馍,也暗合了唐代“古楼子”胡饼的饮食记忆。
读者朋友们可以带上《盛世长安》,跟着作者的书写,开启这样几条考古主题路线:从汉阳陵的地下俑坑到唐大明宫的微缩模型,从青龙寺空海纪念碑到西安碑林的《大秦景教碑》,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。
认识长安,就是认识‘何以中国’。
当你在长安的街头漫步,也许会想到:两千年后,长安的月光依然照在西安的街巷。
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都城考古史,更是一部文明启示录——它告诉我们,长安从未远去,它活在西安的街名里、方言中、饮食间,更活在“一带一路”上重启的驼铃声中。
若你想真正读懂中国,不妨从这本书开始,在考古与现实的交错中,寻找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