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使用简牍始于何时?
中国何时开始使用简牍?有学者认为最早可能是在殷商时代,然而书写简牍,应以有墨、漆和笔为前提条件。换言之,简牍成为书写载体不可能过于古老,但从文献记载和殷商甲骨文字分析,则似在殷商时期已有使用简牍的可能。《尚书‧多士篇》称:“惟殷先人有册有典”。据古文字学家分析,甲骨文、金文的“册”字,就是把若干条竹木简用两道绳子编成一册书的样子。“典”则是把书册放在台几之上。虽然,今天还没有殷代简牍编成的典册实物出土,但随文字普及,简牍的价廉及制作取材方便,很快已取代兽骨、龟甲、玉器、丝帛和青铜器,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,并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。即使在汉代纸张发明之后,简牍仍然与纸张互相存在,直至公元四世纪,随着纸张全面普及,售价日趋廉宜,较为笨拙的简牍才逐步绝迹。
研究简牍有何意义?
在简牍广泛流行的千余年间,上至宫廷皇帝,下至边防士卒都使用简牍,用于颁诏令、布文书、记载账目、书写私书、抒发内心忧愁等。简牍中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、政治生活,思想感情等各方面事情。进入二十世纪之后,中国不断发现古代的简牍。简牍作为第一手出土资料,比历代史家留下的史籍显然更真实、生动及具体地反映当时社会状况。简牍中保留的一些古代书籍,则极大地丰富中国文化遗产,对于辑佚、校勘、订正古代史籍,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。简牍的编册制度,又是中国后世书籍制度的滥觞。简牍文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变化和发展,亦提供重要的资料。
中国近代出土的简牍,可以说是学术界重大发现之一,举世瞩目。从第一枚简牍问世至今,数量已经逾三十万枚,相关的学术研究亦积累了丰硕的成果。不仅中国,甚至美国、日本、法国、瑞典、韩国、英国等地学者,也在积极开展简牍研究工作。简牍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,愈来愈受各方关注。日本简牍学会出版专门的学术刊物《木简研究》,世界各地(尤以中国为主)也有研究简牍。中国简牍研究至今已出版了几十种研究专著,形成强大的简牍研究队伍。现今,简牍研究已是一专门学科。